|
![]() |
||
![]() |
|||
![]() |
|||
古籍版式 |
![]() |
||
發(fā)布日期:2013-05-02 11:56:33 瀏覽次數(shù):
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樣式。包括版面、大小題名、版框(亦稱邊欄)、界行、天頭、地腳、版心、行款、字?jǐn)?shù)、魚尾、象鼻、書耳、書牌、條記、句讀、插圖等等。版式的概念出現(xiàn)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,但明顯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簡策、手寫帛書等裝幀形式的特點。
古籍結(jié)構(gòu)圖
![]() 古籍版式圖 1.版框:也稱為邊欄,指每版內(nèi)圍框文字的四周邊線,上方叫“上欄”,下方叫“下欄”,兩旁叫“左右欄”。單線的叫“單邊”或“單欄”,雙線的叫“雙邊”或“雙欄”。一般比較粗黑,給人穩(wěn)定感。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邊線,稱為四周單邊。四周粗黑線內(nèi)側(cè)再刻一細(xì)黑線,稱四周雙邊。如果僅左右粗黑線內(nèi)側(cè)有細(xì)黑線,稱為左右雙邊。不僅有規(guī)范、整齊版面的作用,而且保留了簡策、帛書的遺風(fēng)。 2.界行:也稱界格。指在版面內(nèi)分割行字的直線。兩道隔線間的條格叫界格,是竹木簡書籍的流風(fēng)余韻。在鑒定和著錄時,人們習(xí)慣以半葉計算,叫做“半葉×行×字”,有的徑稱“×行×字”,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(通常為大字的注解),叫做“小字雙行每行×字”。若雙行字?jǐn)?shù)與單行正文相同,就不再注出。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,稱為行格,又稱行款。 3.天頭:版框外空白紙的上方叫天頭。 4.地腳:版框外空白紙的下方叫地腳。 5.版心:也稱“葉心”,或簡稱“心”, 指古籍書葉兩半葉之間、沒有正文的一行。為折裝整齊,版心多刻有魚尾、口線等,為便檢索,也常記有書名、卷數(shù)、頁碼、每卷小題、刻工姓名等文字。因為這一行居于兩版的中心,故稱版心。版心通常有用作對折準(zhǔn)繩的黑線和魚尾形圖案。 6.書口:又稱版口,或簡稱口。指書籍裝訂成冊后開合一側(cè)的端面,有白口、黑口等款式。就書版而言它是版心。對于以包背裝或線裝的方式裝訂起來的書籍而言,這一部分為書可以翻閱的開口,故稱書口。 7.魚尾:版心中間的圖形︻,因其酷似魚尾,故名。刻于距版心上邊大約四分之一之處。有時版心上下方都有魚尾。一個魚尾為單魚尾,兩個魚尾稱雙魚尾,個別有三魚尾。魚尾刻印出花樣的稱花魚尾。魚尾的作用是用作標(biāo)示中縫線,作為折葉的標(biāo)準(zhǔn)。 8.象鼻:魚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條線,叫做象鼻。象鼻為一條細(xì)黑線的叫細(xì)黑口或小黑口,象鼻為一條粗黑線的稱為粗黑口或大黑口,無象鼻者為白口。 9.書耳: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,里面刻有簡單的篇名,因為形狀象耳朵,所以稱書耳。書耳中的題名叫耳題、耳記。 10.墨釘:又稱墨等。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塊,形狀似釘帽。出現(xiàn)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時未定的文字,等待校勘后寫上去再印。 11.書牌:又稱牌記,與現(xiàn)在的版權(quán)頁類似,常常鐫有書名、作者、鐫版人、藏版人、刊刻年代、刊版地點等。明清時期的書牌作用多為表示特色和所有權(quán),明清以前則更多是刻書題記,講刻書緣起,選用底本,校本,甚至多少具有廣告宣傳作用。 12.大題:指一種書的題名。 13.小題:指一種書內(nèi)各篇卷的題名。 14.行款:又稱“行格”,指正文之行數(shù)與字?jǐn)?shù)。通常以半葉計算。同一種書,不同時期有不同刻本,行款也往往不同。故行款為鑒別版本依據(jù)之一。 15.朱絲欄烏絲欄: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,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。主要見于唐以前寫本。明清時期,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,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,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、黑格、藍格、綠格等等。 |
![]() |
||
![]() |